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价格数据:CPI同比上涨1.5%,前值0.9%,环比上涨0.0%;PPI同比上涨8.3%,前值8.8%,环比上涨1.1%;PPIRM同比上涨10.7%,环比上涨1.3%。
食品和燃料价格拉动CPI同比涨幅扩大。3月CPI新涨价因素同比涨幅达到1.1%。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至2.2%。在各分项中,除畜肉价格同比下降24.8%(猪肉价格下降41.4%)外,其余类别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鲜菜大幅上涨17.2%。食品价格涨幅扩大的动因主要有二:一是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粮、油分项;二是国内部分城市疫情反弹引致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使得鲜菜、鲜果等必消品供应链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价格上涨。燃油价格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至24.1%。这部分涨价主要是供给因素导致。核心CPI同比上涨1.1%,涨幅相对温和。由于上述涨价动因很难在4月得到明显改善,且4月CPI翘尾因素将达到0.6%,因此CPI涨幅可能会上升至2%上方。
工业品价格环比多数上升,产业链上游涨幅继续扩大,中下游持续面临生产经营压力。从产业链看,原材料及其加工业价格涨幅居前。天然气、煤炭、采矿等商品的价格进一步攀升,而中下游产品价格环比涨幅明显更低。这意味着3月PPI同比增速继续回落的主要是翘尾因素导致,而新涨价因素依然很可能会继续上涨。从目前情况看,俄乌局势尚无缓和迹象。即使冲突结束,俄罗斯仍将会承受国际社会的制裁。这意味着原油、天然气等工业原料价格将在未来较长时期维持高位震荡。原材料及其加工产品涨价将进一步提升中下游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在国内需求复苏受疫情影响,和外需未来大概率放缓的情况下,上游涨价的负面效应将被放大。同时,这也有可能对当前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政策的后续走向产生一定影响。
“CPI-PPI”和“PPI-PPIRM”剪刀差继续收窄,但收窄速率可能会下降。
(宜信财富首席宏观研究员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