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未来以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成为跨周期调节、稳增长、宽信用的主要工具,以替代过去刺激房地产、老基建和重化工业作为稳增长的主要手段,定向降息降准、结构性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都正在来的路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箱正在形成。未来的经济形势分析、货币财政政策框架、产业动力结构都在被改写,时代转身了。
我们在2020年2月28日提出《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倡导启动“新基建”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引发各界广泛讨论,从学术讨论走向社会共识和政策。我们推荐的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投资机会!《新基建》一书荣获国家重大奖项!
“新基建”所包含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过去近两年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重大投资机遇。
我们维持此前观点,建议启动以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作为跨周期调节的最重要抓手,既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也有助于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引擎,实施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定向降准降息再贷款以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给予支持,以代替过去刺激房地产和“老基建”作为稳增长的工具手段。
今天的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就像20年前的房地产、互联网和重化工业。
碳减排支持工具兼顾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高质量发展,被寄予厚望,推出正当时。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139万亿,年均3.5万亿元,占2020年GDP的3.4%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在此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既可为宽信用开拓新渠道,又满足长期高质量发展战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不断释放政策预期,历时8个月推出,市场预期充分。
1)初期聚焦“小而精”的减碳行业,未来扩容仍有较大空间
碳减排支持工具聚焦起步期、小而精的行业。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按照国内多种标准交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目前涉及行业口径较窄,主要考虑这些领域高度聚焦碳减排领域,在政策助推下,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防止范围过宽导致混入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但政策工具也为未来根据市场发展伺机纳入新行业留下较大政策空间。
2)从操作方式来看,采用“先贷后借”,突显精准直达,初期面向全国性金融机构。“先贷后借”是金融机构先发放碳减排贷款,再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与过去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希望商业银行宽信用的模式相比,实现了货币政策的直达性,提高了银行的房贷意愿,也防止了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目前适用金融机构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即政策性银行、六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待业务逐渐成熟后有望向下拓展,届时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将更多金融机构纳入。
3)额度方面未做限制,上不封顶。近年来央行推出支农、支小、扶贫再贷款等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有额度限制,最新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支小、支农、扶贫再贷款余额约1.6万亿。而本次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暂无设置额度上限,既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双碳”的支持力度,又贴合“双碳”这一长期目标的客观属性。
4)价格方面让利实体。对金融机构,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为1.75%,为期1年,低于同期MLF利率120bp,为同期限最低的政策利率;对实体企业,贷款利率与LPR利率持平,一年期约3.85%左右,低于4.63%的企业贷款加权利率。
5)从效果追溯来看,做到“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信息透明。审批流程上,金融机构需提供相关项目的碳减排数据并依据专业报告计算减排量,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确保项目落在实处。